会议活动
俄罗斯国际生态・人与自然科学院北京代表处组委会筹备会召开“构建高端国际科技合作枢纽”

发布时间:2025-03-29

       2025年3月29日,俄罗斯国际生态・人与自然科学院(IAEMNPS)北京代表处组委会筹备会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举行。作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证的全球性学术组织,IAEMNPS此次会议汇聚中外顶尖专家,围绕组织架构优化、国际科技合作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为北京代表处未来发展奠定高端战略基础。

一、顶尖智库汇聚,彰显国际学术影响力 

        会议吸引了来自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高校、研究院所的7位核心专家现场参会,2位外籍院士及行业领军者线上参与。参会阵容涵盖环境科学、材料工程、能源科学、医学科学、管理学等前沿领域,包括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崔兆杰、欧洲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张军、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志章等国际知名学者,形成多学科交叉的高端智力集群。 IAEMNPS北京代表处组委会魏中龙教授主持会议,崔兆杰院士在开幕致辞中指出,此次筹备会是中俄科技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里程碑,IAEMNPS将以前沿科学技术为纽带,搭建中外科技交流长效机制。

二、组织架构落地,构建科学治理体系 

       会议审议通过《俄罗斯国际生态・人与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章程》及配套制度,明确北京代表处组织架构:决策层由北京代表处组委会统筹战略规划,王志章任执行主席,崔兆杰、王贺任副主席;执行层设学术委员会(崔院士领衔)与秘书处,负责学科指导与日常运营;专业层下设生态环境、理化工程、能源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健康、人工智能6大核心学科委员会,由各领域专家担任主任,聚焦前沿研究与交叉创新。该架构融合国际学术规范与中国科创体系特点,形成“决策-执行-专业”三位一体模式,为代表处高效运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成果丰硕,夯实国际合作根基

       IAEMNPS北京代表处成立以来,在高校合作、国际交流、资源整合等领域成效显著。在高校合作拓展方面,北京代表处积极作为,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地走访了北京工商大学、物资学院、矿业大学(北京)、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众多国内重点高校。通过与各高校领导和专家的深入交流,全面调研了高校与科学院的合作项目需求以及未来合作的广阔前景。在这个过程中,北京代表处认真倾听各高校的意见和建议,深入了解他们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需求,为后续的精准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沟通与交流不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与信任,更为双方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多领域的合作创造了丰富的可能性。在国际交流合作层面,北京代表处同样成绩显著。陪同中方专家访问俄罗斯米西斯大学,与该校副校长及专家就未来合作举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会谈。与俄罗斯米西斯大学、圣彼得堡圣光机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促成山东大学与米西斯大学联合培养协议,推动绿色建筑、稀土材料等领域联合实验室建设。国际资源深度整合:建立“一带一路”国家200余位院士及顶尖专家资源库,为山东科技大学、浪潮集团等引进俄罗斯院士3人,协助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实现智力与产业需求对接。制度建设完善:参考中国科学院章程,制定代表处章程、外籍院士增选办法、科学道德规范等文件,确保组织运行规范有序。

四、锚定四大方向,八大核心任务,绘就战略蓝图 

        针对全球科技合作趋势与中国“双碳”“一带一路”战略,会议明确代表处未来三年核心任务: 1.打造国际学术交流高地:每年举办1-2场顶级论坛,2025年拟联合山东大学、俄罗斯米西斯大学举办首届“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城市国际会议”,发布《中俄绿色技术发展白皮书》。 2.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筹建“中俄碳中和、氢能中心联合研究院”“特种功能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口腔医学国际研究中心”,聚焦工业废弃物资源化、稀土催化、精准医疗等技术攻关。 3.构建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启动“外籍院士推荐计划”,每年推荐20-30名中外科学家;推出“中俄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年输送100名青年学者赴俄访学。 4.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与中建集团、华为等共建“智能建造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推进“中俄工业互联网标准互认项目”,助力中国技术“走出去”。初步确定北京代表处核心任务:

(1)国际生态·人与自然科学院年会(ACI)

全球学者的重大学术聚会,展示生态环境保护、先进理化材料、绿色能源、健康医药、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突破和政策创新。

(2)政策、法规战略规划( PRSFD)

       向立法机构、政府决策机构提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先进理化材料、绿色能源等方向执行战略的技术咨询服务。对标准进行中外联合认证。

       通过起草条约和开展立法评估,推动全球政策一致性。执行举措包括年度统计白皮书和跨境谈判支持。使经济激励与监管框架保持一致,并为合规培训及核心任务提供法律指导。提供产品制造及投资战略方面的高级培训与认证,将技术理论与管理实践联系起来。

(3)全球生态环保、先进材料博览会(GESAME)

       行业领先的平台,通过公私合作展示先进环保治理技术、先进材料高端设计生产技术和可持续发展路线。

(4)丝路国际创新设计奖(SRIIDA)

       跨界竞赛挑战参与者,为地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前沿复合材料提供先进技术解决方案。

(5)专业技术论坛、领导圆桌会议(PTSLR)

       针对特定行业会议,讨论环保、先进理化材料、绿色能源、健康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社会和公司治理合规机制、跨境资源外交领导执行层面讨论。

(6)国际交流与应用研究考察(IEARFM)

       设立能力拓展研修班:为提高各领域管理方面的专业人员技能水平提供专业服务。高等教育学生的沉浸式实地感受学习研究,满足学生学习研究兴趣需求。融合多元场景实地考察,串联学科知识,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中外不同科研场景跨学科调研,为社会开展科学普及宣传,提升群众科学知识水平。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家分会(YSC)和教育处(EB),资助在应用和促进跨学科合作和科学突破商业化的国际青年论坛,增强新兴研究人员的能力。运营全球教育平台,提供技术教程和海外学术指导。支持YSC培训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储备后续科研人才。

(7)前沿技术的跨境产业化转化(CICT)

       构建全链条赋能体系,聚焦技术评估、知识产权管理与市场需求适配,强化产学研深度耦合及资本要素联动,通过数字化场景实现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构建标准化价值转化通道,赋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跃迁,是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核心枢纽。例:资源循环与清洁生产技术解决方案,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专业技术服务。先进材料创新聚焦跨学科技术融合,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制造技术,产学研协同解决产业化痛点。在工业园区推广技术解决方案,落地产业化并与BE合作设计学术课程的案例研究。

(8)高影响力期刊合作(HIJC)

       高影响力出版物的委托研究。合作构建全链条协同机制,聚焦前沿选题策划、学术质量管控及出版传播创新,强化与顶尖期刊深度对接。精准化稿件培育、国际化编校流程及数字化传播矩阵,赋能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为学术影响力,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端学术交流枢纽,支撑创新成果的全球价值释放。

五、专家智慧碰撞,凝聚全球治理共识 

       自由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围绕组织架构、章程制度、职位设置、工作方向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魏中龙教授强调组织发展要重视制度安排、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执行体系和监督制度,明确发展战略和目标,注重社会效益,维护平台的真实性、科学性、公正性和合理性,同时要重视人才支撑,积极拓展与大使馆联系,举办各类有影响力的论坛活动;崔兆杰院士指出北京代表处的定位至关重要,应搭建中俄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的平台,组织有影响力的活动,加强合作以拓展影响力,同时重视整体系统创新,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任务书,建章立制保障工作执行;王志章院士提出要明确核心定位,建立科研合作和产学研转化平台,制定规划,成立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解决资金来源和启动资金等问题;魏利教授建议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中俄氢能技术联盟,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陈万涛教授提出“医学科技人文化”理念,推动AI辅助精准医疗诊断技术跨国应用;张军院士强调“标准先行”,主导稀土特种材料等领域国际标准制定;朴美玉教授补充北京代表处在宣传方面可借助学校成熟体系进行高效宣传。

六、开启全球科技合作新篇章 

       此次筹备会标志着IAEMNPS北京代表处进入发展新阶段。作为连接中俄及“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枢纽,代表处将以“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使命,整合生态、能源、材料、医学等领域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平台,为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提供“中俄方案”。 会议在“科技无国界,创新共未来”的共识中落幕,IAEMNPS北京代表处将秉持开放包容理念,携手全球科研机构与企业,在生态科技征程中勇攀高峰,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6810865de6715.png

图1.北京代表处组委会筹备会现场图


681086b17486d.png

 图2.北京代表处组委会筹备会现场参会人员合影


681081e5a51f3.png

图3.北京代表处组委会筹备会背景



俄罗斯国际生态人与自然科学院北京代表处 京ICP备2020048859号-2